影响大学生求职意愿因素主要有四大类
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员,大学生的求职意愿必然受到自身内外部、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所作出选择也必然是个人成长经历、社会资本、主客观价值定位、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调研来看,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主要有4类因素,即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类因素、社会关系与教育背景类因素、家庭与情感类因素、生活环境类因素。
大学生求职偏好形成的基础首先来源于其对工作岗位本身的认识。一般来讲,这种认识来源的渠道有两种:社会的主流评价和个人有限的感知接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于一项工作的偏好和判断。
访谈材料显示,大多数人有限的社会经历成为他们全面了解各种工作类型具体情况的障碍。在此情形下,他们需要从一些性质,或者讲“信号”来判断某项工作岗位优劣。一是工作单位性质和社会知名度,调研显示:希望进入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的意愿会远远强于进入中小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二是工作收入水平和增长潜力,一般来讲知名度较大的工作单位往往能够提供更高的收入水平。
访谈发现,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个人兴趣爱好和价值判断,看好一些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愿意暂时降低对前两项因素的要求。基于此,工作单位性质及其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工作收入水平及其增长潜力,职业发展前景可以归为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类因素。
大学生求职还必然受到社会关系和教育背景的约束。个人的社会关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族社会资本和人脉交际网络,比如父辈的亲友、故交等;二是个人求学期间所结交的社会交际网络,以及实践实习经历和旁人的影响。从教育背景这一影响因素来看,就读高校的层次和专业对求职意愿也存在制约效应。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校办学层次往往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依据,而专业往往又影响着大学生求职的方向和地域。所以,人脉关系和社会交际网络,本科期间的社团、实践、实习经历、经验,学校、老师、同学的建议和影响以及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些可归为社会关系与教育背景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