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综述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省委组织部牵头实施了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打造和扶持一批由高层次人才领军,既有基础研究、项目开发和推广应用等不同层次科研能力,又有合理年龄、技术梯次结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形成“小而精、小而优、小而高、小而强”的培养、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的优秀平台。
2010年,我省在高原种植、高原医学、高原体育、地质工程、装备制造、新能源、医疗卫生、交通运输、计算机、社会科学10个领域中评选出了10家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给予了1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并享受人才培训、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年来,“小高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同一盏盏发光的明灯,引领着青海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批引领人才队伍发展的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通过“小高地”的遴选工作,确定了我省相关行业和领域的10名高层次人才为领军人,他们以此为荣,更以此为己任,在不断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本团队成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工作,发挥了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领头羊”和“主心骨”作用。高原医学领域“小高地”领军人、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格日力博士, 把培养带动中青年骨干作为己任,多次赴日本、美国等国家知名高校联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渠道。“小高地”建设期间,已经选送2名博士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深造,引进1名留日博士作为团队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积极为团队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目前,这些领军人才中,新世纪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
各具特色的高层次创新 团队初具规模
各个“小高地”依托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突出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强调团结精神和协作意识,形成了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人才团队。计算机领域"小高地"在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赵海兴博士的带领下,先后吸收培养17名博士为团队成员。不断发展壮大的科研和人才实力使他们成功申请到国家"973"重大科技专项前期项目,累积申请科研经费逾400万元。目前,像赵海兴博士这样的创新创业团队还有9家。这些团队成员共有136人。其中,博士39人、硕士39人、本科53人;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3岁,平均年龄40岁;高级职称95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17人。每个团队均有2名以上工作经验丰富的博士或5名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了以领军人为首,中青年高层次科研人员为骨干,高学历毕业生为后备补充的合理结构。
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 高水准科学研究正在推进
每个"小高地"都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把各类高层次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加清晰地凸显出"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服务"第一要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带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形成了鲜明的"项目+团队"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原种植领域"小高地"在青海大学农科院杜德志博士的带领下,项目载体"强优势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研究"取得突破进展,通过甘白种间杂交和甘芥种间杂交的方法创造出了一批新型甘蓝型油菜资源,选育出早熟型甘蓝型油菜新品种1个、极早熟甘蓝型油菜新品种2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已完成国家品种审定的中间试验,各项指标均达国家审定标准。医疗卫生领域"小高地"在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省级专家金新会的带领下,项目载体"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家族性遗传的研究"发现了2个先天性心脏病特异性潜在致病突变,取得重要成果,下一步拟就此继续开展延伸课题的研究。"小高地"把项目研发与培育人才相结合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认真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动成果转化,积极促进产业升级,使人才与项目充分对接、人才与产业充分互动,达到了"立足科研求发展、实践锻炼育人才"的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