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主要根据我自己读书的经历和在一家外企HR部门的见闻写成。
首先说两个个例。一个是反面教材,就是我本人的大学经历。我在一个很不错的大学读中文系,中文是这个学校最好的几个专业之一,但想当然,也是最不好就业的专业之一。我在四年里几乎没有想过找工作的事情,大一大二两年拚命修完了90%的学分,做了一阵子学生干部,大三大四两年基本全都用来看动画片了。到了大四,我对什么时候开始找工作也没有概念,结果错过了大规模的招聘期。因此拿到的offer自己都不满意,最后选择了考研。
另一个例子是我同寝室的同学,她在中文系读了四年之后进了四大,做起了审计。现在四大已经一点都不热门了,不过在当年,尤其是对一个中文系本科毕业生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我们在大一下半学期,有一个机会可以选修第二专业。当时我选了法律,她选了会计。直到毕业以前,我都挺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要选择读会计专业的,那个时候觉得,学法律是学一门知识,学会计是学一门手艺,在大学里学这个挺没劲的。后来才知道,在企业里工作,有商科背景,对于任何职位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这个姐姐在大三开始,通过师姐的介绍,先是在电台做实习编辑。然后又通过亲戚的介绍,在一家日企的会计部做实习。在这两份实习结束后,以上面两个实习为基础,她很容易地又拿到一家时尚杂志和一家大型外企财务部的实习职位。现在看来,这几项实习工作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在电台和杂志的实习经历,加上她的专业背景,为以后从事媒体工作打下了基础。而财务部的实习工作,无疑是她进四大的一个铺垫。
写这两个例子,说明的问题很简单。一个规划好的大学生涯,和一个缺少目标的大学生涯,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从大二末大三初开始,就应该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规划;经过一两次实习,就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到时可以做出具体的调整和设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