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职业教育的“软肋”。现在,在省城许多职业院校的“车间”里,记者看到的是一排排数控机床、切割机、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 “几年前,我主管招生工作,那时候,招生特别难。我记得有一年为了劝说一名学生来上学,我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都告诉了学生家长。我对他说,你的孩子要是上了技校学不到技术,你尽管来找我。”郭逢年说起以前招生的事情,有点感慨,“招不到学生,为什么?不好就业呀。为啥不好就业?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学生技术不过硬,校园中学到的知识和企业需要的技术脱节,才造成了这种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恶性循环。现在局面改观了,是因为大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郭校长指着学校中一排排数控机床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学校配备的硬件,学生们就用这些机器学习操作、维修、保养等相关技术,毕业后直接就能上岗,根本不存在“脱节”,“一旦设备更新换代,我们也会给机器升级,因为我们知道,设备不升级学生的技术也没法升级,将来到了企业还是不好用。”
退学,回炉学技术
下午四点多,是水电技校放学的时间,在一间实训室内,几个学生却还在仪器跟前鼓捣着。 一台计算机前,姚佳峰正快速地敲击着键盘。“这些程序好多都是他自己琢磨设计的。”姚佳峰的指导老师管静说,“这些学生将要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为了让他们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学校特别腾出了这间教室给他们集训。”
和其他同学相比,姚佳峰的经历可能有些特殊。几年前,他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所外地的大学,但学了几个学期之后,他觉得自己对那个专业一点都不感兴趣,在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后,从大学退学,来到了职业技术学校。 “我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学起来也比较快。”戴着眼镜的姚佳峰说起自己的大学经历时有点不好意思,“在大学里,很多时候都是上大课,我的专业是农学,我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再加上接受不了大学讲课的方式就学不下去了。而来到这里之后,课程都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正好符合我爱动手的特点,所以学得特别努力。”
姚佳峰和以前的同学也经常聊天,他的一位同学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从基层做起的工作,后来没多久,他的同学就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职位。“其实,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并且肯学。来到这里,你要是不动手学、不钻研,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姚佳峰说。
“打工不如一技在身”
在水电技校校办工厂的焊接车间里,火花四溅,几位学生在苦练焊接技术。校办工厂的厂长梁建海说:“我们的孩子们非常刻苦,放学了都不肯离开,还在苦练技术,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靠技术吃饭的,没有过硬的技术,也拿不下那些活。”
杨文就是苦练技术的学生当中的一员。杨文家在湟源,初中毕业后,来到西宁打工,餐馆的服务员、市场的推销员他都干过。“当时也没什么技术,能找到啥工作就干啥工作,每个月挣得也不多。后来,我的同学有学了技术去单位里上班的,我觉得不错,就和家人商量再回到学校学点技术,以后也好找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焊工是需要时间的,要把焊接技术学好只有一个字――练,要长时间的练。不管是平焊还是立焊、横焊都是要练的,只有在练习中慢慢体会。”杨文说。
“他的工作可不用愁,好多单位抢着要他呢,不过学校为了让他们安心参加技能大赛,好好发挥,还没让他们选择呢。”电工系主任张爱香说,“现在优秀的技工人才特别抢手。” (作者:赵新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