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名校情结愈演愈烈 学历需查三代
“非名校”大学生求职遭歧视
“名校情结”愈演愈烈
“就因为鸡蛋大小的一个圈,我就彻底没戏了。”说起上周在北京农展馆招聘会上的遭遇,河北某高校的研究生李晓明(化名)显得挺委屈。
因为学的是新闻学专业,李晓明看中了一家出版社编辑助理的职位。“您看,我发表了5篇文章,有两篇在核心刊物,担任过校报主编,还有在主流媒体的实习经历”。
负责招聘的老师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李晓明觉得有戏,忙把简历递过去。没想到,对方只扫了一眼,就皱起眉头说:“把简历放这吧!下一个。”
李晓明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他想看看下一位应聘者的情况。那位同学没说话,直接递简历。那位招聘老师也只扫了一眼,就狠狠地在上面画了个圈,“行了,等通知吧”。
李晓明偷眼一看,圈的几个字是“中国人民大学”。后来,他发现凡是画了圈的简历都被单独放在一起,圈里面也都是“名校的招牌”。
在最近采访的几次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记者经常看见一些普通高校的学生围在一起,抱怨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
这种情结不是今年才有,但看上去愈演愈烈。因为部分名校研究生也在跟着抱怨说,有不少用人单位要求本科也必须出身名门——“清华博士怎么了?也得是‘三清团’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出自清华)我们才要!”
本科毕业于东北某高校的小钱用“一路辛酸”来形容她的就业历程。“我学的是会计学专业,本来想本科毕业直接工作,可到招聘会转了一圈,根本没几个单位搭理我。”小钱回忆说,当时上海一所名牌高校人事处的老师问:“你是211高校的吗?我们只招211高校的毕业生,不是就别投简历了。”
备受刺激的小钱下定决心,非要拿个更高的学历不可。现在小钱捧着英国威尔士加迪夫大学金融学硕士文凭回来,却发现仍然摆脱不了非名校出身的阴影。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的回复是:“您的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但本科不是重点大学,因此很遗憾地通知您不能获得笔试资格。”
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石中英介绍,他的很多学生也反映过类似情况,一些用人单位仅因为学生本科不是北师大的就将其拒之门外。“有能力做好工作就行了,你管他本科是哪个学校的干嘛?”石中英始终闹不明白。
同样,本科是二类师范院校的名校研究生也容易被用人单位挑毛病。现在到北京招人的广东一家通信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梁小姐指出:“这些师范生本科4年都用来冲刺考研,没学什么东西。我们公司可吃过亏。”
而王女士是一家国有银行地方分行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她透露,该分行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只要当年高考是被第一批本科录取的学生,就是俗称的“一本”,而“二本”和“三本”的学生都不予考虑。
还有些用人单位“查出身”已经查到了中学。在一次中学教师招聘会上,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挑英语老师特别要睁大眼睛。哪怕是名校大学生,也要查查他高中在哪里上,因为有些地方的学生念英文会带家乡口音。”另一位中学校长则认为:若高中不是从名校毕业,那他的学习习惯肯定好不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