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人才是强国之本、为政之要、兴业之基,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做好人才工作,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加快发展的根本之道、必由之路。自2004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这个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把建立科学完备的育才、引才、选才、用才机制作为当务之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才工作亮点纷呈,形成了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人才源泉充分涌现的良好局面。
实现用特色水土培育特色人才的新目标
青海拥有丰富的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和发展农畜产品、中藏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然而,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优势资源只能是沉睡的宝藏,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面对人才“瓶颈”问题,青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研究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大力培养、聚集各类人才,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和壮大特色产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根据优势资源开发需要,合理调整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整合人才培养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将原有的5所高校整合为3所本科院校,新组建了5所高职院校和2所成人高校,形成了比较完整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增设了资源勘查、盐湖化工等20多个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建成34个省级重点学科、30门精品课程、10门高职示范课程;建成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大力支持企业与技校、高校联合办学,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发展优势产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采取推进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实施“三年三千新技师”工程等方式,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企业行为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着眼于实现岗位成才,大力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和培训工程,依托项目培养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农牧区一年一千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培训了近万名高层次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重点支持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增强了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中瑞合作项目青海子项目,在解决生态环保问题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环保领域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结合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着力培养加工制作热贡艺术品和民族、地方特色工艺品的技能人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培养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专门人才,支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国家重点科研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得主李浩放,是青海土生土长的高层次人才,也是岗位成才的优秀代表,他主持设计、自主研发的7部国产水采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青海盐湖集团节约资金近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