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01 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相继制定出台了1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全面启动了以“机构、人事、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改革,并初显成效。省直医疗卫生系统率先推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岗位管理和人事代理制度,普遍建立了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推行了院长聘任制和首席专家年薪制等措施,受到卫生部的肯定。省属18家科研院所自1999年实行企业化改革以来,实现了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2004年,全省科研机构技工贸收入和科技人员平均收入分别较转制前增长1.8倍和1.65倍。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职称改革工作的意见》、《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考试评审办法》等文件,按照分类分域管理的办法,修订了评审条件,拓宽了服务范围,打破了多年来职称评审中的身份、所有制、地域和岗位的界限。
三是积极探索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2000年7月,制定了《青海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集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取消了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下放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权限,使资产管理和人员管理相结合,在省管企业实行了年薪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高级经营管理者。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队伍能力素质
一是用好用足中央有关部委支持政策,开展帮扶培训。近几年,通过多方协调沟通,争取到中组部、人事部、国家行政学院、农业部、科技部、东西部对口省份和沿海发达地区在培训政策、项目、经费、名额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2001年以来,共选派1000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经济管理干部,参加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上海、深圳等地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选调220多名县处级干部赴国家有关部委、东部省份和辽宁挂职锻炼。选派两批共41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内地研修,14个课题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青年农民技术骨干4.49万名,完成农牧民技能培训5.67万人次。
二是制定实施干部培训规划,推进大规模培训工作开展。2001年召开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会议后,制定实施了《2001—2005年青海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青海省人才培训工程计划(2000年—2004年)》。2003年,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意见》。近三年以来,共培训各类党政干部6.9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8.4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0.8万人次,完成了中组部提出的每年选调不少于20%干部脱产培训的任务。从2000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2004年起增加至500万元)人才培训工程专项经费。目前,举办各类培训班22期,培训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名。
三是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在党政干部培训上,要求按需求设定培训方式和内容,积极推行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的培训方法,着重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坚持以课题研究和课题组团队培训为主,着重提高科研的能力。2002年和2004年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青海子项目第一、第二期课题的成功实施,探索了利用国外培训资源,采取行动学习法的课题培训方式,走出了一条培训的新路子,得到中组部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的肯定。
(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发展
2001年,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1—2010)》,明确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2004年,启动实施了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受到了表彰奖励。今年又将启动实施《青海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2005-2010)》。2003年,在西部矿业成立了青海省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有10多名博士进站工作。省财政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创建了我省首家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启动青海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改革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制度,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