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寻求工作岗位,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越来越多的就业问题开始出现。预计2011年也就是今年七月份,全国将有671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求职之路。如何求职,如何求得好职,成为当今大学生迫在眉睫的问题。
面对内外各方面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如何从困境中寻得就业出路,甚至开阔实现理想的职业规划呢,职业能力方面的专家和老师给正在迫切寻找出路的大学生以下几点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1、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期望值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思想素质和在校表现。作为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外,还应通过“辅修”、听各种知识讲座、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等途径,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通过职业能力培训等高级手段,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对国际化的交流能力等所有职业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实践锻炼,优化知识结构和智能素养,把自己培养成为文理兼通、视野开阔、富有综合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依靠自身真实的职业能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在现阶段,毕业生“自主择业”不等于“自由择业”,必须在国家就业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因此,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认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职业道德观,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倡导艰苦创业精神,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到能够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岗位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改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通存在的“就东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现象。
3、高等学校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高校要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尤其应开设公关礼仪,社会心理和职业能力特训等选修课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高等院校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开展职业能力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和主动就业意识,帮助他们的就业市场中赢得竞争。
4、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具备超前的竞争意识。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周期性较长的特点,这就要求毕业生参与竞争的能力培养必须具有超前性。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由市场调节,毕业生可以“择木而栖”,“择主而从”,用人单位也可以“择才而用”,“择人而用”,焕发了知识经济的活力,选择和竞争成为推动市场航船的双桨,选择的双方都在接受着竞争的严峻挑战,优胜劣汰的规律意味着就业机会虽然增多但失业危机也随时存在,生存和发展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主题。因此,大学生必须从进校起就意识到竞争的紧迫性和残酷性,超前创造条件,主动迎接挑战意识,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