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萍,青海省湟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特岗教师”。两年前,这个广东姑娘从四季如春的深圳来到了干燥缺氧的青海高原上,她能歌、能舞、会说、会写,孩子们把她当成“知心姐姐”;她的课堂总是新、奇、特,充分展示出校外活动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原孩子加入到校外活动中来。
今年26岁的李红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姑娘,而今,她却已是青海省湟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小有名气的“特岗教师”。
李红萍从小就参加少年文化宫的活动,对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天津工业大学读书时,李红萍用4年时间完成了网络信息和英语两个专业的学习。尽管学习任务重,她在课余时间仍坚持学习舞蹈和绘画,努力让自己成为全才。大学毕业,李红萍顺利成为深圳一所私立小学的教师。
2008年,李红萍听说青海省招聘“特岗教师”,湟源县开设的第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急缺教师,就瞒着家人报了名。“我能歌、能舞、会说、会写。在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西部县城,我更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李红萍对成为青海“特岗教师”充满信心,而优秀的她,最终顺利地来到了湟源县。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接合部,海拔2800米以上,高原缺氧、太阳辐射强、温差大,大部分时间寒冷而又干燥,年平均气温只有3摄氏度。
因为怕母亲担心,她就有选择地汇报生活和工作情况。两年来,母亲从电话中听到的,只是她爽朗的笑声,和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其实,李红萍刚到湟源就大病一场。因不适应高原缺氧和干燥的气候,李红萍平时轻微的感冒,也要持续一个多月才能康复,有时甚至引起肺部不适。
一说起孩子们,李红萍的脸上迅速露出灿烂的笑容,“这里的信息很封闭,孩子们不知道湟源县以外是什么样子。他们没有见过真正的火车和飞机,对大城市的想象却特别丰富。”
建于2008年的湟源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始时师资严重不足,总共才有3名教师。作为中心唯一一名“特岗教师”,李红萍负责少儿英语、儿童绘画和拉丁舞三门课程。与此同时,当地人对校外活动的认识不多,认为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