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加大国家生态市创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创建工作,共建美好生态家园,扬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指挥部组织市直新闻媒体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风采行”集中采访活动,本报今起开辟“国家生态市创建巡礼”栏目,报道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甘肃人才网推荐。
扬州网讯 (通讯员 党生 爱红 记者 胡俭) 创建生态市,一些地方抱怨缺乏资金投入,群众支持配合度不高,江都市运用创新思维,打造一支专业的“绿马甲”环保队伍,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建设污水处理厂,请来“职业经理人”帮助监管,运用循环经济示范治理面源污染,集中连片整治乡村环境,不断加大投入促进生态修复,创新制度巩固创建成果,生态文明新景象层出不穷。
生活垃圾处理记台账
【新景象】农村生活垃圾日结日清,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昨天上午,在江都市樊川镇垃圾中转站办公室看到,各村每送来一车生活垃圾,都记有台账。身穿绿马甲的李国富,翻开他所在的友爱村垃圾台账本告诉记者:“我就凭这个结工资呢!”今年57岁的李国富,原是生产队长、拖拉机手,自从2008年镇上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他就成了村里首批垃圾清运员,去年收入达到1.3万元。
为巩固生态创建成果,江都市10月份出台相关管理办法,10页文件纸建立了村庄保洁、河道管护、农村公路养护和绿化植树“四位一体”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在农村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江都13个镇垃圾中转站全部建成投运,成立了由1800多名保洁人员组成的“绿马甲”农村环保大军,每村配备1—2辆垃圾清运车,共计400余辆;全市还建造安放了1.35万个垃圾池、垃圾箱。如今,身穿绿马甲的保洁人员和遍布乡村的垃圾清运车成为江都乡村一道新风景。
【点评】农村环境脏,脏在水,脏在垃圾。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强劲推进垃圾处置覆盖工程,江都市不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农家生活垃圾从村庄垃圾池走进垃圾中转站,再进入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在垃圾“行走路线图”中,一本本台账,考核的不仅是“绿马甲”,而且还有农村环境管护机制。
猪粪发电模式有赚头
【新景象】养猪企业污染大,猪粪是罪魁祸首。除了当饲料、制沼气,猪粪如何被再利用,以达到消解“废物”清洁生产的目的?江都市郭村镇陵都养殖场作出了有益探索,利用建设大型沼气发电项目,成功转化猪场粪污为年产70万度的电能,节省生产电费35万元。
据了解,该企业占地380亩,是我市最大养殖场之一,存栏种猪1.5万头,与此同时,从猪圈里产生出来的猪粪污水也数量巨大。“有机肥生产,猪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但处理不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公司负责人缪冬生介绍,公司目前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通过“雨污分流”等先进生产工艺的应用,来减少污染物生产量,生产有机肥,下一步规划建设百亩猕猴桃园和葡萄园,百亩鱼塘,形成循环经济链。
【点评】沼气发电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生态养猪场作了良好示范,阻断农业面源污染“循环链”。
“职业经理人”管污水
【新景象】江都市樊川镇有条穿越集镇的中心河,河床淤塞水体发臭30多年,政府投入500万元进行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建设一座生态型污水处理厂,清淤驳岸绿化造景,把“臭名”远扬的“龙须沟”变成集镇“风光带”。樊川镇退休干部郑扣银负责集镇上3座生态型污水处理厂的行政管理工作,他现在的头衔是“环境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经理”,他参与经营管理的生态污水处理厂在郭村镇还有3座,他们还把生态治污技术延展到邗江方巷镇,建起一座日处理500吨的污水处理厂。
记者了解到,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江都市,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BT、BOT等合作模式,投资近6亿元,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全市共建设各种类型的生活污水处理厂43座,其中动力型生活污水处理厂9座,生态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4座,形成日处理能力10.2万吨,实现了城区集镇中心村污水处理全覆盖。江都还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输送工程。
【点评】生态创建既是一次“补课”过程,也是振兴环保产业的机遇,以往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是由政府或排污企业独自完成,效果不理想。如何管理好污水处理厂,谁来管理?谁负责监督?专业化、市场化的委托运营模式给人新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