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李竹梅也表示,用人单位对高校释放用人需求主要是根据学校的知名度。虽然知名度低并不意味着生源不好,但知名度低的学校往往难以获取足够的用人信息。
为了整合资源,2009年,兰州大学在中国西部高校中发起成立了“西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联盟”。联盟成立了一个公共平台,用人单位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查阅联盟所有高校生源信息及专业设置,并通过这个平台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到整个联盟高校,建立起和全部联盟高校的顺利对接,并以联盟的名义向用人单位发布就业需求,召开毕业生就业“双选会”。
只用了一年时间,“西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联盟”就已发展到包括兰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大学在内的11所高校。
现在有了联盟后,一些学校“体量”小的学校就可以在联盟的平台上轻松展示自己。李竹梅表示,“一些高校固定的用人单位也可能成为其他高校的潜在‘客户’,这无形中促进了各高校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设置的优化。”
求规模 供需均降成本
每年秋冬季,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就开始踏上就业路。除了在自己学校所在地区寻找机会外,不少学生还辗转于全国各地参加各高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以便多获取一些用人信息。
但是,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开支很高,一些大学生甚至不堪重负。“为了找工作,我参加了20多场‘双选会’,跑了6个省的十几所高校,光路费就花了近万元。”去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的孔宣枚说。
而在这次联盟举办的“双选会”上,来自青海大学的马光明则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省钱、高效,跑一个顶好几个。”
学习制药专业的马光明告诉记者,由于联盟吸引来的用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且档次很高,他之前看中的几个单位基本都来了。“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都不一定有机会投放简历,现在我把这几个单位的意向书都填了。”
不光找工作的大学生对此深有感触,由于西部省份相对东部地区来说地域广大、高校相对分散,用人单位也为难以获取高校生源信息而苦恼。
“过去要一个一个大学去跑,问人家你们有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学生,然后才根据获得的信息决定是否展开招聘工作。”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招聘负责人程素立说,“平均下来招一个新人的费用过万元。”
程素立告诉记者,由于联盟举办的招聘会集中了多所高校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大大节约了招聘成本。“这一场招聘会我们就招满3个专业的5个人,平均成本两千元不到。”
“到这种招聘会招人还避免了‘同质共振效应’。”南京一家家电制造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吴志敏说,如果到某一个大学去招聘设计人员,就意味着以后这个岗位很可能来自同一所学校,员工的知识结构、所受教育水平基本相同,不利于公司内部人才的多样性。
“高校的联合招聘会能帮我们集中吸引西部高校个专业、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满足招聘需求。”招聘会上多家单位的招聘负责人这样评价。 |